得的,是一种积极的名。
这与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有着微妙的联系,儒家强调名实相符,而老子则提醒人们名的相对性。
例如,古代的贤君,如尧、舜、禹,他们的名声是因为他们为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其“名”与“实”相契合。
但从老子的观点看,即便如此,这些名声也并非永恒不变的概念,随着历史的演进,后人对他们的认知和评价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。
2. 佛教思想的呼应:佛教中有“假名安立”的概念,认为世间万物的名称都是人们为了方便认知和交流而假立的,并非事物的真实本质。
就像我们看到的桌子,“桌子”只是一个名称,其本质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物质组合,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“桌子”实体。
这与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所表达的事物名称的相对性高度一致。
在佛教的修行中,人们通过对这一概念的领悟,逐渐摆脱对事物表象和名称的执着,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。
3.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:在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中,贾宝玉对功名利禄的“名”不屑一顾,他生活在一个以科举功名论英雄的时代,但他却认为这些世俗所追求的名是虚幻的。
他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和内心的感受,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。
这种对世俗之名的反叛,正是对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的一种文学诠释。
贾宝玉打破了世俗对“名”的定义,试图追寻生命的本真,尽管他的追求在那个时代充满了艰难和无奈,但却展现了对传统“名”观念的深刻反思。
六、古文引经据典论证1. 《庄子·逍遥游》的论证:“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,定乎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境,斯已矣。”
庄子在这里强调了一种超脱世俗赞誉和非议的境界,不被外界的名声所左右。
宋荣子能做到这一点,正是因为他认识到外界给予的名声是相对的,并非真实的自我。
这与“名可名,非常名”相呼应,说明我们不应被外在的名声所束缚,要坚守自己的内心。
比如,在现实生活中,一个科学家专注于科研工作,不被外界的荣誉和奖项所迷惑,只追求科学真理,就是践行了这种不被“名”左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