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我再次鼓足干劲,踏上了寻求解决草原荒瘠难题的征程。
我四处 “招兵买马”,好不容易请来了几位高校博士生,他们就像带着神奇魔法的魔法师,带着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奔赴这片草原。
同时,我自己也一头扎进资料的 “汪洋大海”,每天在图书馆和网络里 “游泳”,查阅着古今中外关于草原生态修复的各类秘籍。
博士生们一到,马上像上了发条的机器,迅速展开工作。
他们对草原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,那认真劲儿,就像在研究神秘的宝藏,详细记录下土壤的酸碱度、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等数据。
经过一番深入研究,他们发现草原荒瘠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过度放牧,这就好比草原被过度 “压榨”,土壤结构被破坏,养分大量流失;同时,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也让土地盐碱化加剧,就像给生病的草原又添了新毛病。
根据这些分析结果,我们一起制定了一套初步的治理方案,就像给生病的草原开了一剂药方。
我们首先从恢复土壤肥力入手。
博士生们建议采用种草固氮的方法,引进一些适合本地生长且具有固氮能力的草本植物,比如苜蓿。
我们组织周边的牧民,一起在草原上播撒苜蓿种子。
播种的时候,我和牧民们就像一群传教士,耐心地给大家讲解这种植物对改善土壤的重要作用。
一开始,牧民们那怀疑的眼神,就像看天外来客似的,毕竟他们祖祖辈辈都按老一套放牧,对这新方法半信半疑。
但在我们软磨硬泡、连哄带劝下,他们终于决定试试,就像小心翼翼地迈出了探索新道路的第一步。
除了种草固氮,我们还建立了科学的灌溉系统。
摒弃了以往大水漫灌的 “粗放式” 做法,采用滴灌技术,这就像给植物们精心准备了 “私人定制” 的饮水服务,精准地为它们提供所需水分,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。
不过,安装灌溉设备的过程可一点都不轻松,草原地域广阔,地形复杂,要把设备铺设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,简直就像在大海里捞针,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。
我们常常在烈日下干一整天,搬运沉重的设备,挖掘沟渠铺设管道,一个个累得像被抽了筋的面条